理工科思维对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可能是因为文史类专业在海外不好找工作,美国华裔以学理工科出身居多,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教学工作的诸多困难。教中文的这七八年间,我经常听家长们说“六年级我们孩子学过了”,“茶文化课我们孩子听过了”等等。起初我还耐心的解释学文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学过”这个概念,可功成名就的家长好像根本听不进去,渐渐地我也就不再解释什么了。可是看到许多孩子花了大把力气学中文,却无功而返,我又实在不忍心。今天我们来谈谈理工科思维对文化学习的影响。大家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学一次究竟是什么概念。做IT的、搞科研的选文史类,爬格子研究文史的选科学类。挑一部没有看过的纪录片看30分钟,把获取到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再看一遍检查一下。能记住百分之五十内容的就属于超强大脑了。别忘了您还使用的是母语,而且您是成年人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设想一下用非母语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们,一节课下来能记住多少?当然有人说我家孩子记忆力好,但如苏秦走马观碑,张松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就算有,用外语也能做到吗?

  文化课不是数学课,学了三年级的课,只能去学四年级,不然就是浪费时间。文化课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完成从记忆到领悟的过程从关羽祖孙三代穷其一生都只研读《春秋》一部经书,到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证明文化学习是从理解到了解到感悟的过程,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有些家长说,中文课能讲多少文化内容,听一次也就够了。您请看看我下面展示的课后通讯。这是六年级《中国成语故事》的课堂内容,您家天才听一次就能全部掌握?

  有些家长又说了,那么小的学生,汉字都不认识几个,你讲这么多文化知识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有意义!
首先,当语言文字成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时,孩子们并不觉得记忆他们很困难。当然这也要感谢双双教材的编撰者王双双老师,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整部教材,每课的字词量都在孩子们能全部掌握的数量范围内。其次,文化本身是极具魅力的。从秦皇汉武到诸子百家;从四大发明到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茶、丝绸、瓷器;从最早的天文观测到玄之又玄的中医;还有玲琅满目的美食;能喝的香水(茶);神魔小说、诗词、戏曲、皮影等等总有能让孩子感兴趣,并相伴一生的雅好。中国文化是炎黄子孙最有价值的人身保险,进可出将入相,退可采菊东篱。人生得意可尽欢,失意时默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但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只能选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介绍给孩子们。孩子们第一次听到时可能无感,第二次听到时他会想一下“老师上次说的什么来着?”。第三次听到可能需要补充的就只是部分信息了。第四次、第五次听到就完全记住了。对于一周一次的中文课,我们能和遗忘对抗的只有反复重复。当然这需要老师对过往课堂上教授过的内容十分熟悉。所以同一位老师连续授课对学生们巩固知识是有许多好处的。但这样老师的工作量就很大,需要不停地挑战新的课题。想要在文化学习上学有所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教过许多学生,其中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他来到我六年级班上时,自己已经高中十年级了。他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华人,家里使用英语,所以他的中文在班里并不出色。但他每节课都极其认真,经常课间围着我问问题。两年前DC博物馆举办中国文物展,我给学生和家长做了两次讲解,他是唯一两次都到场认真学习的一位。因为功课繁忙,我看到他经常在凌晨上传语音作业。我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忙还要来上中文课,他说在这里他能学到其它地方根本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对他帮助很大。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耶鲁全额奖学金去了海军学院。大一寒假他还在网上继续和我学《三国》。优秀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努力,还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总结一下文化该怎么学?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给了答案–“温故而知新”。如果孩子学习文化课几年都没有兴趣,很有可能是方法错了。猴子搬包谷似的学习,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时间。至于为什么要学文化,怎么学文化,具体学些什么,我们下一篇再聊。


评论

发表回复